
健康養生
食療養生
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,提出了“五谷宜為養,失豆則不良;五畜適為益,過則害非淺;五菜常為充,新鮮綠黃紅;五果當為助,力求少而數”的膳食原則。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,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,以谷類食物為主;要多吃蔬菜、水果和薯類;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制品;魚、禽、肉、蛋、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。
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是非常合理的,但我國民眾的飲食結構卻越來越西化。實際上,在一些國人熱衷于飲食西化的時候,以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為代表的東方膳食結構,卻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。1989年,美國參議院史無前例地召開了有關膳食營養的聽證會,聽取了美國康乃爾大學、英國牛津大學、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在中國6年的合作膳食調查研究結果,認為中國的傳統飲食結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.
概括而言,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有四大優勢。第一是主副食分明,傳統膳食非常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。第二是關注新鮮蔬菜的健康作用。中國傳統膳食新鮮蔬菜來源廣泛,食用量大,“食不可無綠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的金科玉律。中國居民每個人一天大約要吃500克新鮮蔬菜,德國只有80克,英國是83克,荷蘭大約100克,美國l02克~103克,法國120克。第三是強調“可一日無肉,不可一日無豆”;“青菜豆腐保平安”的膳食原則,第四,我們的傳統膳食堅持了低溫烹飪的方法,如主食饅頭、米飯、面條、餃子、粥等烹制都在水環境中進行,采用100℃左右的溫度加熱,比烘烤的溫度要低得多,爆炒菜肴也是短時間完成,這種烹調方式不僅有益于保持蔬菜的營養成分不受損失,也滿足了菜肴表面殺菌的需要,同時也減少了油脂的氧化。
所以,我們要堅持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結構,學會食療養生的方法,要多吃“神”造的天然食物,少吃人造的加工食品。
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。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,就是“有病治病,無病強身”,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。也就是說,利用食物(谷肉果菜)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,能夠有針對性地用于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,調整陰陽使之趨于平衡,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,但食物畢竟是食物,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,主要在于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。因此,即便是辨證不準確,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。正如名醫張錫純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所說“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,病自漸愈,即不對癥,亦無他患”。因此,食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廣泛,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,其次才是患者,作為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,隨著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。
藥物療法主要使用藥物,藥物性質剛烈,自古有“毒藥”之稱,主要是為治病而設,因此藥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局限,主要針對患者,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如若隨便施藥,虛證用瀉藥,實證用補藥,或熱證用溫性的藥物,寒證用寒涼性質的藥物,不僅不能治療疾病,反而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,甚至惡化。因此用藥必須十分審慎。
食物療法寓治于食,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、防治疾病的目的,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、精神上的享受,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,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。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藥物相比迥然不同,它不像藥物那樣易于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,人們容易接受,可長期運用,對于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。
此外,食療用品在劑型、劑量上不像藥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,不能隨意更換,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,使之味美色艷,寓治療于營養和美味之中。
當然,由于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偏長,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,應利用其所長,運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,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相互配合,相互協同,相得益彰。
本文來源:搜狐網